以“领变”精神启航新篇章: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

当金秋的晨光洒落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的楼宇间,一场承载四十年商科教育积淀的盛会正式启幕。作为复旦管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院庆周的核心活动,“全球管理教育院长论坛暨全球商科教育博览会”开幕式在政立院区C楼剧院举行。

当前中国管理教育在国际化、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上成果显著,但也面临复杂国际环境的挑战。作为复旦管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院庆周的“重头戏”,全球商科教育博览会正是为回应中国管理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凝聚全球共识为目标而举办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伦敦商学院等全球五大洲近 50 所顶尖商学院及商科教育国际组织的院长、代表齐聚现场,共同回顾国际化成就、探讨挑战对策、共商合作方向。

开幕式现场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青年领变·全球青年问:未来的商业世界是怎样的”,来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中外青年代表用幽默与真诚的提问,将属于青年的思考抛向这个时代。

青年领变·全球青年问:未来的商业世界是怎样的

同日举行的“全球管理教育院长论坛”以“全球商科教育变革前沿”为主题,汇聚全球教育领袖,展现开放姿态,致力于链接全球商学未来。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当前中国的科技变革为管理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思考,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学教育必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这同样是全球商学院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发表致辞

主题演讲环节,伦敦商学院副院长Gary Dushnitsky探讨了“全球顶尖商学院视角下的未来商科教育(The Future of Business Education: A View from a Leading Global Business School)”;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总裁兼首席执行官Lily Bi则以“穿越迷津:扬帆商科教育的全球化征程”为题,强调在不确定时代,商学院需要重新思考教学内容与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适应力和道德判断力。

伦敦商学院副院长Gary Dushnitsky

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总裁兼首席执行官Lily Bi

圆桌论坛围绕“因时而变,推动全球合作”展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与欧洲高等商学院执行校长兼院长Léon Laulusa, 加拿大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代理院长Lynnette Purda, BI挪威商学院校长Karen Spens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欧方)杜道明,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林就商科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体系创新、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圆桌论坛:因时而变,推动全球合作

在2场平行论坛中,来自耶鲁大学、巴黎高等商学院、新南威尔士大学、台湾大学等全球高校与教育组织的专家学者围绕“AI赋能管理教育:课程革新与全球协作”与“全球管理教育创新:可持续发展与跨文化协作”进行深入探讨,分享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范式、推动教育可持续性及促进跨文化协作,全面展示了全球商科教育的前沿趋势与多元探索。

以院庆为契机汇聚全球目光——这场盛会是展望商科未来的平台,也是回望来路的重要契机,让 “开智求真,拓新领变” 的精神不仅在当下闪耀,更牵引着人们回溯复旦管院恢复建院四十年来的初心使命。

初心如磐:与改革同频的四十年商学征程

1917 年复旦大学创设商科,并在1929年正式成立了商学院,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现代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高校,是中国近代商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85 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正式恢复建院,开启了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新征程。这一年,复旦管院不仅从海外引入前沿管理理论与教育范式,更清晰锚定了 “扎根进步中国、深耕创新研究,培育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洞察的管理专才、学术精英与社会领导者,为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赋能” 的核心愿景,为后续四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埋下了初心的种子。

回溯建院初期,面对中国市场经济对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复旦管院以一系列开创性实践探索本土商学教育的前瞻路径:1987年3月,学院开设经济管理干部硕士学位系列学历教育,是当时全国五所试点学校之一;1991年3月,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复旦大学获批开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项目,成为全国首批9所试点院校之一,打破 “管理教育依赖经验传承” 的传统,逐渐构建起系统化人才培养框架;2010年9月10日,学院成立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委员会,正式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个实行全员导师制的学院。

四十年间,复旦管院始终紧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治理现代化及科技创新进程,持续站在商科教育前沿。时至今日,学院已为中国培育了近7万优秀管理人才,助力中国管理经验与商业实践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标杆引领:国际排名见证中国管理教育实力

依托 “走出去、引进来” 国际化战略,复旦管院已与全球 115 所知名院校及机构建立合作,早年便布局多个开创性中外合作项目——1996 年,与 BI 挪威管理学院开办 “变化管理” 管理学硕士项目,系国内最早中外合作硕士项目之一;1997 年,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创办 IMBA 项目,为国内最早国际合作 MBA 项目之一;1998 年,与香港大学联办工商管理(国际)硕士项目,是国务院学位委批准的首个内地与港澳台高校合作 MBA 项目;2002 年,在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发展背景下,学院再次率先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合作开办 EMBA 项目,同时也是国内首批开办中文 EMBA 项目的院校之一。2006年2月,复旦大学与意大利博科尼大学、路易斯大学正式签署关于“复旦-博科尼/路易斯管理学双硕士学位项目”的合作协议书,是中国第一个与意大利合作的双硕士学位项目。2010 年,与台湾大学联手打造中文 EMBA 项目,为大陆首个两岸合作 EMBA 项目。

长期深耕终结硕果:多项目领跑的积淀,不仅印证学院教育质量与科研实力,更在国际权威排名中铸就亮眼成绩,成为中国商科教育的鲜明注脚,也让“中国智慧”在全球商学领域更具话语权。

 

  • 2025年10月,英国《金融时报》(FT)发布2025年度全球EMBA排名,学院创造历史新纪录: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位居全球第一;

     

  • 复旦大学EMBA项目位居全球第八,连续4年蝉联中文项目全球第一;

     

  • 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项目全球第19位,蝉联在职MBA全球第一;

     

  • 复旦大学—BI(挪威)国际合作MBA项目全球第21位,校友网络蝉联在职MBA项目全球第一、国际化师资连续7年蝉联在职MBA项目全球第一。

     

科创领变:以战略革新定义未来教育

“直面科技革命,引领管理前沿探索;深耕中国实践,引领管理思想创新;拓展全球链接,领航文明互鉴。” 正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陆雄文院长所言,复旦管院从未停止对教育变革的探索。自 2020 年提出 “无科创 无未来”战略理念以来,陆雄文院长带队走访上百家科创企业,牵头在学院设立 23 个专题研究课题,致力于让管理智慧与科创力量真正成为科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动能。

在此基础上,学院持续推进战略落地。五年来,学院累计举办教学与科技创新相关讲座 1800 余场,培训覆盖 1400 余人、800 余家科技企业 —— 其中 47% 为企业创始人,其余为研发管理、市场开拓领域高管。据统计,经筛选参与学院科技创新管理学习与赋能的企业,90% 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学院通过设立科创企业家营、MBA 科创青干营、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等项目,以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与管理教育双向融合,探索“管理智慧赋能科创、科创精神引领社会发展”的前沿路径。

共启新程:多元活动定格四十年精神印记

10 月 23 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以多场重磅文化活动率先启幕。其中,“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以大众篆刻艺术创新呈现复旦商科的历史文脉与关键发展节点;“溯流光:笃行领变之路”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发展历程回顾展,系统梳理了学院四十年与国家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光辉历程。 “科创・领变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赋能实践五周年展,则集中展示了学院 “无科创 无未来”科创战略的创新实践与阶段成果。

10 月 24 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 40 周年院庆大会隆重举行。历代师生、校友、合作伙伴与各界朋友欢聚一堂,共同回望学院四十年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建设新方向。

10月25日,2025复旦・思源全球领导者论坛接续发力,以 “引领变革 开创未来” 为主题,汇聚豪华嘉宾阵容,共同探讨智能变革时代的领导力重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新范式及管理教育的未来使命。此外,作为院庆系列的核心板块,“2025 全球商科教育博览会” 将持续开放至 10 月 30 日,为全球商科交流提供开放平台。

四十载风雨兼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从复兴启程到领变世界,从立足中国到影响全球,始终以“开智求真,拓新领变”的精神为引擎。新的征程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将继续以学术为脉、以创新为魂、以责任为念,在时代巨变中续写属于中国管理教育的光辉华章。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