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蔡司175岁了。这个1846年在德国耶拿创办的跨国公司, 已经成为全球光学和光电行业的技术先锋。
大多数消费者只对蔡司的眼镜镜片和相机镜头之类的光学消费品比较了解,实际上蔡司是一家横跨半导体、生物技术、量子计算、智能制造、健康医疗等领域科技企业,蔡司以一场展览开启了175周年的庆典活动,全方位展示蔡司的科研实力。
这个名为 “挑战想象力的极限”庆典在上海艺仓美术馆拉开帷幕。175年来,蔡司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引领着时代。
1968年,阿波罗8号第一次绕月飞行,航天员比尔·安德斯使用蔡司Sonnar镜头,记录下“地球升起”。
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首位登月者阿姆斯特朗,用蔡司相机拍下了20世纪最著名的照片——“站在月球上的人”
1875年,世界上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是由蔡司研发的。
1888年,卡尔·蔡司去世后,恩斯特·阿贝成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蔡司从最初的显微镜生产,延伸到包括望远镜、相机镜头、天文设备、光谱仪等领域,开始飞速发展。
现在,蔡司业务遍布半导体、质量研究、医疗、视力保健及消费光学等众多领域,在全球拥有30多座工厂、60多个销售与服务机构以及27个研发机构。
在医疗领域,蔡司的“生命之光”眼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牙科和肿瘤学等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临床白内障治疗、屈光手术、眼科诊断中,都少补了蔡司的声影。全球每年有1,500万次白内障手术借助蔡司的手术系统完成,蔡司全飞秒手术重新定义了屈光手术,目前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完成60多万次手术。
蔡司是EUV光刻技术的领导者,它引导光束通过具有芯片信息的掩膜并将其曝光到晶圆上,从而决定了芯片的关键指数。
蔡司还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质量解决方案。
此前,蔡司集团已在全球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激发年轻一代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并鼓励开放性的科学研究。
其中,“ZEISS Beyond Talks”系列访谈邀请全球各领域的科学家和行业代表畅享未来,分享工作经历。
以“洞见蔡司未来视界”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由著名脱口秀演员黄西主持,邀请到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级工程师、全国技能大赛总裁判长宋放之,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医院总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教授黎晓新,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穆德远,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李栋共同参与。
11月20日至21日,上海艺仓美术馆会举行“光的175次方——纪念蔡司175周年探索之旅”。在这里可以看到蔡司近两个世纪的成就、创新和进步,亲眼目睹从德国特地运来的珍贵展品。
作为一家在半导体、生物技术、量子计算、智能制造、健康医疗等领域潜心研发,在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的时代下继续探索未来的百年企业,蔡司仍然在探索更多的跨界合作,畅享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