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5年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大陆赛区三强名单揭晓,今年也是戴森设计大奖入华十周年。最引人注目的,是摆在展示台上那些看起来充满巧思的原型机,以及它们的创造者——一群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今年的前八强都带着精心打包的原型机到场,甚至有团队在现场维修调试,展现出极强的激情与执行力。”担任大赛评委五年的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胡宏飞说道。
十年,从概念到解决真问题的转变
戴森设计大奖入华十年,见证了超过3500份中国大学生的原创设计作品。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学生作品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中国年轻人对生活中的问题观察越来越细致,”胡宏飞评价道,“他们不仅关注工程技术,更强调‘设计的温度’——即设计究竟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
这一点在2025年的三强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冠军:让寒旱地区用上“有尊严”的厕所
清华大学黄俊铭和梁骥团队的Pureco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乍看之下并不像传统意义上“高科技”作品,但它直击了中国寒旱地区公共卫生的痛点。
“他们深入中国寒旱地区核心五省,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从中洞察到了传统厕所改造方案因成本过高而难以推广、无害化厕所改造率偏低,以及厕所条件不佳导致代际关系维系受阻等问题。”胡宏飞解释道。
这款厕所无需水电,利用太阳能集热与被动保温,实现粪尿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团队还设计了助便踏板和通风系统,提高使用舒适度并减少异味。一个小小的厕所,每年能为用户节省维护费超300元,同时提升农村居民的改厕意愿。
“这些年轻人展现出的不仅是工程设计才华,还有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胡宏飞补充道。
亚军:为小众群体定制的药物打印平台
中国药科大学陈培鸿的AI-3D药物制造研发平台,解决的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小众群体的用药需求。
该设计通过提供精准的药物释放时间、空间、速度与剂量控制,能够解决儿童、老人需手工分剂量用药、罕见病人群按需制药成本高等痛点。
但这个作品最打动人的细节在于,它甚至考虑到了视障群体的需求——通过AI打印技术为药物制作触觉标签,减轻视障群体用药困难。
这个作品背后还有一个坚持的故事:“亚军作品去年未获佳绩,但根据反馈不断尝试迭代后今年再次参赛并获奖——这正是我们倡导的‘发明家精神’。”胡宏飞透露。
季军:让脊柱检测变得简单安全
上海交通大学陆瀚文和宋新园的ScolioDetect,是一种可快速穿戴的青少年脊柱侧弯监测设备。它将脊柱侧弯检测从依赖专业操作的复杂检查,转变为可在校园等场景轻松实施的简单流程。
“通过‘可穿戴+AI步态识别’的组合创新,实现了对脊柱侧弯早期迹象的动态捕捉,提供了更科学、更友好、更易推广的筛查解决方案。”团队介绍中写道。
目前,该设备已启动与多家上海儿科医院的合作,开展覆盖约5000名学生的筛查试点项目。这种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快速转换,正是戴森设计大奖所鼓励的方向。
评判标准:不追求效果图精美,只要解决真问题
当被问及戴森设计大奖的评判标准时,胡宏飞的回答简洁而有力:“我们的评判标准始终如一,围绕四个核心维度:第一,是否识别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痛点问题;第二,是否提出了明确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三,是否体现出设计迭代能力与清晰的原型实现;第四,是否具备商业可行性。”
“我们强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渲染图或概念,必须能够落地,真正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胡宏飞补充道,“这也正是许多参赛学生的共鸣——戴森设计大奖不同于其他赛事,我们不追求效果图的精美,而是从问题本质出发。”
发明家精神:无惧失败,持续迭代
在颁奖仪式现场,戴森教育及公益项目亚太区负责人柯炎秀分享了她对中国年轻发明家的观察:“他们不仅关注自身兴趣,更渴望赋能社会,带来切实的影响。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学生们致力于解决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教育等重大议题。”
柯炎秀特别强调了“发明家精神”的重要性:“我们从不强调‘单一成功路径’,我们鼓励学生敢于犯错、从失败中学习,并重新找到各自的成功方法。”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戴森自身的产品开发中。胡宏飞以戴森最新上市的PencilVac铅笔吸尘器为例:“电机的尺寸仅28毫米,但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4万转,这样的高速运转,对散热、平衡和噪音控制都是极大的难题。我们历经诸多挫折,但正是凭借不断尝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精神,才最终使产品成功问世。”
不只是比赛,更是创新生态的构建
戴森设计大奖不仅仅是一个比赛,更是连接产业与高校的桥梁。
“学生从学校学到的多是理论,而通过与来自企业、媒体的评委之间的交流,他们能接触到更多真实世界的问题,听到更多角度的声音,从而真正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柯炎秀表示。
近年来,戴森还积极与本土高校合作开设工程设计课程。就在活动当天,戴森宣布与东北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达成全新课程建设合作,共同传递“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工程创新为路径、以社会影响为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
中国创新的特质:既扎根现实,又拥抱科技
当被问及中国与国外工程师及作品的差异时,胡宏飞认为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及生活环境上。
“比如我们今年获奖作品中有药物制作研发、脊柱侧弯的检测,这些课题在欧美国家可能并不常见,因为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也会导致大家的关注点有差异。”
但他同时指出:“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步伐非常迅速,在某些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赛区的学生作品展现出丰富的前沿科技思维火花。例如,ScolioDetect项目中融合了多传感器和算法模型,AI-3D药物制造研发平台则采用了我们以往未曾设想的技术路径。”
这种既扎根于现实需求,又勇于融合尖端科技的特点,成为中国年轻发明家的独特标志。
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
站在入华十年的节点上,戴森设计大奖的未来在哪里?
柯炎秀的视角超出了比赛本身:“今天我们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学生,但他们在未来可能成为父母,担负起更多对下一代人的教育职责时,将产生更多深远的影响。”
胡宏飞则期待看到更多“普适”性的产品:“事实上,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创作像吹风机、吸尘器这类能够服务于大多数家庭日常场景的作品——这样的设计往往更能体现技术的温度与人文关怀。”
但柯炎秀也提醒道:“学生的选题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于他们自身。他们需要对所解决的问题怀有真正的热情。作为评委,最应避免的是过度影响他们的判断。”
尾声:发明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
活动结束后,人们流连在十周年特展的作品之间。这些作品或许还不够完美,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它们代表了一种方向:发明不再只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真实问题的关切与回应。
“他们在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发明,源于对真实世界的敏锐洞察,和用科技创新解决问题的决心。这也是对发明家精神的最好诠释。”胡宏飞总结道。
十年间,超过2万名中国大学生参与了戴森设计大奖。这些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证明:工程可以不枯燥,科技可以有温度,发明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